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学院组织师生以多种形式收看大会盛况,聆听习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在抗战烽火中自力更生办药厂、冒着轰炸救伤员的优秀华西药学人的过往。
窑洞中的医药奇迹

成都“民先”队
饶世俊(1910-1946),四川荣县人,又名饶孟文,1932年来华大制药系(1936届)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团结了一批进步师生同校内反动势力做斗争。离校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成为成都“民先”队的骨干成员,1938年2月在成都组建抗日团体群力社。历任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长、自贡市委书记、阆中中心县委书记、三台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药品奇缺成为抗战后方面临的巨大难题。陕甘宁边区遭受敌人经济封锁,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饶世俊奔赴延安,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1939年,制药厂在陕西赤水县(现旬邑县)李家村筹建,同年正式建成。
在艰苦的条件下,饶世俊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将药厂分为西药部、中药部和卫生材料部。他们自己动手挖土窑14孔,建工房46间。药厂不仅生产药品,还设立了研究室承担药品鉴定和新药研制工作。1940年,他们编写了《抗战新药集》,记载了20余类100多种药品的作用、用法和制法。到了1941年,该厂每年能生产针剂8万支、中药3万磅,包括奎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止痛片、止咳片、行军丹等100多个品种,为抗战、为边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八路军制药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延安制药厂。
青年学子救护壮举

黄孝逴 (1916-1939),四川永川人,1934年考入上海建国中学高中,次年举家迁入成都,转入成都建国中学。1937年秋,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制药系。在校期间参加了“华西学生救亡剧团”,积极抗日宣传,使支援抗战的道理深入人心。
在华西坝上,药学系学生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几百架日军飞机空袭重庆,成都也岌岌可危。
五大学战时服务团随即发起成立空袭救护队,倡议书张贴仅两天,报名人数就超过三百人。华西制药系女学生黄孝逴毅然报名参加。
1939年6月11日,28架日机轰炸成都。刹那间,房屋倒塌,血肉横飞,死伤无数。空袭救护队全体成员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敌机的扫射和炽热的烈火,出动救人。轻伤人员就地包扎,重伤人员带回华西坝治疗。在执行救护任务时,黄孝逴于锦江河边被弹片击中后脑,当场死亡。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年华。
黄孝逴牺牲后,国民政府教育部特发给国币五百元,要求“立碑纪念,用垂永久”。五大学师生在事务所礼堂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她的遗体被安放在校长室里,战时服务团的团员们为她点燃了蜡烛,以烛光寄托对她的哀思。1940年纪念碑落成时,当时的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向楚有《已卯六月寇机袭成都黄孝逴女士参加国际救护队殉难周年纪念碑成征题》诗,云:
一往当仁与难逢,
明褒烈烈见碑丰。
自从血染黄泥地,
十字花行草亦红。
华西药学院师生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抗战精神,传承华西药学先辈的爱国情怀,以实际行动推动学院更高质量的发展。